7215 清18世紀 赤松德贊唐卡
LOT號 | 7215 | 作品名稱 | 清18世紀 赤松德贊唐卡 | ||
作者 | -- | 尺寸 | 長77.5cm;寬50cm | 創作年代 | 清18世紀 |
估價 | 1,800,000-2,800,000 | 成交價 | RMB 2,070,000 | ||
出版: Olaf Czaja,Reflections of the Divine:Treasures of Tibetan Painting. The Ulrich W?rz Collection,(神圣的幻影:西藏繪畫珍寶—Ulrich W?rz的收藏),VDG出版社,德國魏瑪,2018年5月,第100頁,參考圖12.2。 布面礦彩 掛軸 備注: 紐約蘇富比 2002年9月20日 Lot 72 藏王赤松德贊一生的文治武功為西藏的歷史續寫了新的篇章。在他統治時期,吐蕃帝國走向巔峰,疆域達至最大化。他不僅奠定了吐蕃全盛時代疆域的基礎,也鞏固了佛教在西藏的勢力——修建桑耶寺,宣告了佛教在與西藏本土宗教勢力斗爭中的勝利。因此,他被藏傳佛教的經典譽為“三大法王”之一。經過各代贊普的精心打造,吐蕃從“然未始與中國通”的荒蠻奴隸制邦國,一躍而成為八世紀時期亞洲的強國之一。 赤松德贊大致生于唐玄宗開元盛世末期,即8世紀中葉,其時正是吐蕃社會極其動蕩不安之時,其父親贊普赤德祖甸遭遇謀反而被毒殺,僅僅十幾歲的赤松德贊僥幸逃過一死,在危機四伏的政治與家族環境中繼位,并在達札路恭等大臣的支持下“以兵力捕殺了謀害父王之元兇”,對吐蕃社會的發展有著如同圣祖康熙之于清王朝一般至關重要的意義。而從公元755年開始,唐王朝遭遇了“安史之亂”,唐朝國力由盛轉衰,吐蕃十萬大軍于公元763年直搗長安,雖然停留僅十五天,卻將唐蕃之間一直以來的拉鋸戰一轉而成吐蕃略勝一籌的政治優勢,此時的赤松德贊還不過是一位20歲出頭的青年,他宏大的政治與宗教理想才剛剛拉開帷幕。 公元765年,赤松德贊提出唐蕃會盟,于是開始了唐王朝與吐蕃之間長達近二十年的拉鋸戰,雙方時而結盟,時而對峙,終于公元783年舉行了第六次會盟,訂立了“清水盟約”,重新劃定了雙方的邊界,唐朝承認了吐蕃對河隴地區的統治。此舉亦是赤松德贊政治生涯的巔峰之作。吐蕃奪取隴右、河西一帶后,唐朝與西域的聯絡中斷。從 781 年開始,吐蕃趁機大舉進攻唐朝轄下的西域。并且利用這些西域的屬國共同抗擊阿拉伯帝國的東進,有力的抵御了阿拉伯帝國對唐王朝的侵擾,牽制了阿拉伯帝國東進的勢頭。在 792 年時,吐蕃完全占領了西域地區,將唐朝與回鶻的勢力徹底驅逐。經過了 赤松德贊碑銘 先祖,神圣贊普,治理天人,禮教盡善,武功煊赫。 神圣贊普,赤松德贊,格遵祖訓,不違圣典,諧和天地之教,功德園滿,眾口交譽,勒銘于石,永不紀毀。偉大法王,豐功偉績,軍威 所向,開土拓疆,如斯等等,詳志它方。 贊普赤松德贊,天神化身,四方諸王,無與倫比! 睿智聰明,武功赫赫,上自大食邊境,下迄隴山隘口,無不臣服。 疆土遼闊,南北東西,廣裹無 際。 吐蕃大國,富強繁榮,境內眾生,安居樂業。贊普心發菩提行,胸懷廣闊,得澄超凡出世之妙諦! 恩惠廣施,貴胃黎民,來世今生,咸受其澤! 萬眾尊號,曰大覺天神化身。 這一系列戰爭,吐蕃成為了東至今陜西、甘肅交界處以及大渡河流域,南至印度中部恒河一帶,西至帕米爾高原,北至天山的強大帝國。一代藏王赤松德贊對于雪域高原的發展比肩松贊干布。 而在藏區的宗教問題上,赤松德贊亦福澤百代的深謀遠慮?;蛞蚱渥陨碓庥?,赤松德贊在幼年時期受到西藏本土宗教苯教頑固勢力的挾持,其父親赤德祖贊及其個人對于藏區的改革難以實現,于是,對外,赤松德贊如前所述,穩步的推進著與唐王朝的拉鋸戰,為吐蕃王朝一寸一寸的爭取著日益東進的邊界,同時,對內,剝奪苯教老臣瑪尚仲巴杰的權利,將其活埋于墓室內,并流放其他苯教頑固分子,著手建設自己理想中的以印度佛教理論為根基的政治宗教帝國。于779年,由赤松德贊主持奠基儀式,寂護和蓮花生大師主持修建的桑耶寺,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正式落成。赤松德贊從大臣和屬民中間挑選了七個聰慧的人出家修佛道,這七個人就是第一批出家的藏族僧人。此后又有他的王妃及各臣民子弟三百多人也出家。他還派人前往天竺學習和翻譯佛教經典。在藏王的大力支持下,佛教勢力在藏區迅速擴張起來,與苯教的矛盾愈演愈烈,并引發了兩次重要的大辯論,一次是佛教和苯教激辯牲祭和人祭是否正確,最終佛教勝利,赤松德贊宣布禁用牲祭和人祭;二是印度佛教和漢地佛教之間關于其各自所支持的“頓悟”和“漸悟”,赤松德贊下令支持印度佛教,不許學習漢地禪宗頓悟派,由此,不僅佛教在藏地站穩了腳跟,印度佛教亦成為藏區主流的宗教觀念得以深刻的影響了藏區后世的政治與宗教發展。 此件十八世紀西藏地區富麗堂皇的唐卡作品即以這位偉大的藏王、第三十七代贊普、使吐蕃王朝臻于鼎盛時期的君主,赤松德贊為主題。唐卡層次鮮明,背景中運用樓閣建筑以及青綠山水主題,設色明麗,大量使用朱紅、胭脂粉等質量極高的宮廷礦彩顏料,整幅作品呈現明媚艷麗的藝術效果。此張唐卡可以說是十八世紀藏地格魯派寺廟中最精美的唐卡典范之一。吐蕃王赤松德贊位居正中(1),身穿王袍,頭纏特別的藏式藏王頭巾并加戴五佛冠,表示其達到菩薩果位。兩側蓮花上左經書右蓮花,表示其修持文殊類秘法,是為文殊菩薩的化身。畫面上方三位喇嘛分別是根敦珠巴位居正中(2)(扎什倫布寺的建立者,被追認為達賴一世),左側為賈曹杰(3)(黃教創建者宗喀巴大師的大弟子)及克珠杰(4)(甘丹寺第三任主持),均屬于甘丹寺系統;右側依次為藍色藥師佛(5)及四臂持明佛母(6)。畫面下方由左至右分別是橘黃文殊(7),密修閻魔(8)和桑耶寺的護法白哈爾(9)。 同類題材的唐卡數量極為稀少,可參考清18世紀西藏地區藏王杰魯巴加唐卡,二者裝裱雖有不同,內畫芯尺寸相同,風格極為相似。兩位藏王均飾紅色頭光,身下墊毯子,毯子下面為軟墊,軟墊下才是須彌座,須彌座前擺設一張供案,上陳列各式供器。背后刻畫精致的樓閣宮殿紋樣,主尊上方呈放射狀排列五位尊者及菩薩,尤其關鍵的是,其背后的祥云以單色描繪,并未使用白色高光,且兩張唐卡背景中的藍色亦十分獨特,由此亦可將兩張唐卡的風格更加精確地定位在拉薩地區。從其上方尊者形象可知,此幅唐卡的創作應與格魯派的祖寺甘丹寺有關,而以藏王赤松德贊為主題,應是格魯派寺廟高僧以藏王的英明神武自比,突出其在西藏宮廷以及北京宮廷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