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4 明宣德 自在觀音
LOT號 | 7214 | 作品名稱 | 明宣德 自在觀音 | ||
作者 | -- | 尺寸 | 高25.5cm | 創作年代 | 明宣德 |
估價 | 2,200,000-3,200,000 | 成交價 | RMB 2,875,000 | ||
銅鎏金 備注:歐洲藏家舊藏 此尊銅鎏金觀世音菩薩一面二臂,尊像方面闊額,修眉細目,寂靜慈祥。頭戴寶冠,繒帶束發,袒上身,披帛帶,下著裙裳,周身佩飾瓔珞、手鐲、臂釧、腳鐲等。上身端正,右舒游戲坐姿。左腿橫盤,右腿支起,左手撐于左腿后的寶座上,右手撫于右膝,為自在觀音典型的樣式。通常稱此造型者為“自在觀音”,漢地命名習慣可稱為水月觀音。同時期相似風格之作品可參考香港蘇富比2011年4月8日Lot 2839明宣德銅鎏金南海觀音坐像。 這件姿態優雅的自在觀世音菩薩為宣德宮廷造像中姿態優美之典范。明代宮廷造像因為用途和去處的不同而會在刻款與否上產生不同,有“大明永樂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則表明應為朝廷在宗教懷柔政策中用于賞賜西藏上層僧侶者;而沒有刻款但在鑄造工藝、標準等各個方面都符合宮廷造像樣式的則主要滿足北京宮廷內外佛堂和皇家喇嘛廟堂的供奉所需,此尊自在觀音即為這一代表。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度為根本誓愿的十地等覺菩薩,也是大乘佛教中信仰最為廣泛的神祇之一。其崇拜源自印度,因佛教的傳播而傳入中國內地,幷隨《正法華經》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等的譯出而勃興,繼因凈土思想的盛行而獲得進一步發展,長盛不衰。七世紀中葉傳至朝鮮、日本等地。約在同一時期,觀音信仰也傳入了西藏,幷在藏傳佛教中尤為興盛起來。藏文史籍記述其源出自“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神猴菩薩和度母的化身巖羅剎女”的結合;更將松贊干布及歷世達賴喇嘛均視作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達賴喇嘛所居的宮殿也以觀世音菩薩的應化道場“布達拉”(梵文potalaka)命名。觀世音菩薩本身更被奉為雪域高原的神圣護持者而被虔誠地尊崇與祈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