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3 明永樂 釋迦牟尼
LOT號 | 7213 | 作品名稱 | 明永樂 釋迦牟尼 | ||
作者 | -- | 尺寸 | 高15.3cm | 創作年代 | 明永樂 |
估價 | 3,000,000-5,000,000 | 成交價 | RMB -- | ||
“大明永樂年施”款 銅鎏金 原封底 此像造型端正大氣,為15.5公分的標準尺寸,屬于明代永樂宮廷造像中尺寸較小的一類,工藝極為精湛,金水明麗,原封底且封底未開,通過X光片可見其內包括雞心在內的裝藏應全部保存完好,在已知的明代宮廷造像中堪稱翹楚。 釋迦結跏跌端坐于雙層束腰蓮花寶座上,頭飾螺發,頭頂肉髻高隆,髻頂安寶珠,大耳垂肩。面相飽滿圓潤,五官刻畫精細入微,雙眉似彎月,眉間飾圓形白毫,雙目睜視,目光炯炯有神,隆鼻方口,小巧秀麗;軀體圓實健美,四肢舒展自如。上身著袒右肩袈裟,下身著僧裙,衣紋流暢,質感較強,特別是腿部衣紋呈對稱狀密集分布,生動表現出僧裙向內收起的自然狀態。左手橫置臍下結禪定印,右手下垂結觸地印,表現釋迦牟尼佛降魔成道時的造型姿勢。 蓮花座為雙層束腰形式,造型規范,上下邊緣各飾一周圓形連珠紋;蓮瓣細長飽滿,上下對稱分布,且周匝環繞;座面由左至右陰刻“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款,文字細勁,書體柔美,為永樂宮廷造像中的標準款識。蓮座下裝藏保存完好,底部有銅板嚴實密封,由X光片可見佛像內部可見雞心等裝藏物,保有殊勝的宗教加持法力。封底板中央刻有精美的羯磨杵圖案,底部邊緣可見均勻剁出的十六個剁口和大片殘留的朱砂,朱砂痕跡斑駁自然,為明代永樂宮廷造像中極為開門的底座。合金銅鑄造,銅質細密,表面鍍金明亮,色澤迷人。整體造型端莊,工藝精細,法相莊嚴,品相完美,是一尊精美絕倫的古代佛像藝術作品,在現知的明代宮廷造像中堪稱翹楚。 明代宮廷造像是由明代宮廷造像機構和皇家御用工匠精心雕造的佛教造像,屬于藏傳佛像藝術體系中一種重要而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長期以來,明代宮廷造像以造型完美、風格成熟、工藝精細、品質華貴的優勝特質一直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受到藏家、行家和佛教藝術品愛好者的特別青睞和追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現身的明代宮廷造像中,由于造像工匠的不同、造像時間的不一和保存狀況的優劣,這些宮廷造像在藝術品質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其中大多數造像表現平平,差強人意,只有少量造像表現出精美絕倫的上佳品質,此件釋迦牟尼佛像就堪稱一件明代宮廷造像精品之作,不僅品質極佳,美輪美奐,而且品相極佳,完好無損。 此像以完美的藝術特征充分展現了明代宮廷造像鮮明的藝術和工藝特點,因此無可置疑地具備了明代宮廷造像所具有的一切歷史、藝術、工藝、宗教和社會價值。除此而外,此像還有一些特別突出的表現值得我們注意。其一,它的整體造型比一般佛像明顯優美,軀體不是那么豐臃,顯得比較輕盈;它的面部比一般佛像要小巧,五官刻畫也要生動許多,特別是它的雙眼呈睜視,而非常見的低垂的形式,給人清新自然、生動靈秀的藝術美感。其二,它的衣紋的寫實性更加突出,立體感更強,而且衣褶的分布明顯突破了常規,富于變化,顯得更加流暢自然。其三,全身的鎏金非常明亮,色澤迷人,一種流光溢彩的美感躍然而出,在絢麗的金彩裝飾和襯托下,佛像優美的造型和流暢的衣紋顯得更加華麗,展現出美輪美奐、精美絕倫的藝術魅力。其四,它的體量非常獨特,在現存的明代宮廷造像中,無論是與釋迦牟尼佛題材的造像相比,還是與其他所有題材的造像相比,都是非常罕見的一種高度類型,堪稱稀有難得。其五,此像底部邊緣出現了十六個剁口,與常見的八個剁口明顯有別,剁口數量恰好多了一倍,在永樂宮廷造像上實屬罕見。它們等距離均勻分布,美觀齊整,凸顯了封 藏手法的精致與講究。其六,它的品相完美之極,不僅整體造型完好,表面光潤無損,而且底部裝藏也保存完好,如此品相在現存的明代宮廷造像中實屬罕見。在這一經久不衰的造像題材中,此尊明代永樂宮廷造像可謂這一門類中難得一見的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