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2 14世紀 普巴金剛與金剛亥母(丹薩替寺)
LOT號 | 7212 | 作品名稱 | 14世紀 普巴金剛與金剛亥母(丹薩替寺) | ||
作者 | -- | 尺寸 | 高26,5cm | 創作年代 | 14世紀 |
估價 | 12,000,000-22,000,000 | 成交價 | RMB 17,825,000 | ||
出版: 黃春和,《西藏丹薩替寺歷史研究》,文物出版社,北京,2016年,第357頁。 銅鎏金 備注: 1.John Goodwin (1912-1994) 遺產(美國著名作家與詩人) 2.Anthony P. Russo收藏,1994年遺產繼承獲得 3.Sandor P. Fuss(美國科羅拉多)收藏,購于2010年 展覽: 1.Mongolian Art:A Living Landscape,(蒙古藝術:一個鮮活的景色),夸考藝術博物館,薩克拉門托,2004年7月31日至10月17日 2.Thorne-Sagendorp畫廊,新罕布什爾州,2005年10月9日至11月20日 此尊十四世紀普巴金剛,出自西藏山南地區桑日縣著名的丹薩替寺,寺廟建于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為帕竹噶舉派的祖寺,在西藏14至16世紀的二百余年間,丹薩替寺是西藏山南至衛藏地區最大和最有影響的寺廟之一,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西藏的一大珍寶,并因其獨特的佛塔建筑樣式而蜚聲海內外。此尊普巴金剛即應出自丹薩替寺獨特的佛塔之上。 丹薩替寺位于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桑日縣境內,縣駐地以南、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帕木竹渡口。這里海拔4500米,足以俯瞰腳下數十公里的雅魯藏布江。寺院依山而建規模宏大,布局合理,整體建筑群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占地面積約30多萬平方米。1158年由噶舉派僧人多吉杰布創建,建寺之后,多吉杰布在該寺收徒傳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該派發展為帕竹噶舉派,丹薩替寺遂成帕竹噶舉派的主寺。多吉杰布本人也被稱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時期,丹薩替寺僅有其修行用的一間屋子。1198年起,方由多吉杰布的兩位大弟子直貢巴、達隆唐巴開始修建祖拉康大殿。丹薩替寺的宗教地位非常高,到14至15世紀時已是西藏地區最富裕、最重要的寺廟之一。 帕竹噶舉,噶舉派的四大分支中最大的分支。其創世人是達波拉杰的著名弟子帕木竹巴(1110——1170年),他出生在西康南部的智垅那雪地方,少年時代在家鄉拜師學經,九歲時出家當僧侶,取名為多杰嘉布;十九歲時有機會侍從一位富人進藏游學,廣泛修習寧瑪、噶當、薩迦等不同宗派的教法;后來拜見達波拉杰專門研習達波噶舉的教法,并成為達波拉杰的著名弟子。隨后帕木竹巴又返回自己的故鄉西康,并在那里廣收門徒,傳授以達波拉杰所傳密法為主要內容的教法,并獨具一格,名聲大振。1158年,帕木竹巴放棄在家鄉的傳教活動又返回西藏,在丹薩替寺修煉傳教達十三年,最后在該寺圓寂。在1208年出身于當地豪族郎氏家族的僧人扎巴迥乃(1175-1255)作了該寺寺主,從此,寺主一職專由郎氏家族兄弟叔侄世代承襲。帕竹噶舉與政治的關系最為密切,該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并統治衛藏地區達一百三十多年,直到1481年才由其屬部后藏仁蚌巴推翻。由此可見作為帕竹噶舉祖寺的丹薩替寺何以在12至15世紀之間積累如此浩瀚的財富,成為了當時藏地聞名的宗教、政治、文化中心。 而在藏地的雕塑與建筑美術發展史上,丹薩替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西藏的一大珍寶,概因其特殊的大佛塔而蜚聲世界——扎西戈芒的佛塔 (吉祥之門佛塔)。此塔相傳為創派祖師帕木竹巴的弟子止貢巴根據自身獨特的視覺創意建立而成,由多層的銅鎏金雕塑組合而成的,由手藝精湛的紐瓦爾藝術家創造,用料豪奢,不惜工本,裝飾華麗,氣宇軒昂,高超過10英尺,塔身周圍供奉著造像,鑲嵌著各種寶石,金碧輝煌。無疑標志著西藏藝術史上的巔峰,在喜馬拉雅藝術史上彌足珍貴。其營建時的基本思路:一個華麗的蓮花從最底層托起了巨大階梯結構的佛塔,四周裝飾著許多獨立的神像和飾有浮雕神像的嵌板。佛塔階梯的層級越高,在宗教上的地位就越高。從下到上,分別是護法層,女神層,佛陀層,冥想神層與頂層。既延續了傳統舍利靈塔紀念與供奉的宗教含義,亦創新的將密續曼荼羅的形式引入供奉儀軌之中,是丹薩替寺最富有代表性的雕塑藝術至寶。 而上述所有關于丹薩替寺及其佛塔的描述,其依據都來自于意大利人圖奇于上世紀對丹薩替寺的造訪。1948年,當圖齊進入丹薩替寺大經堂時,被多座金碧輝煌的巨大佛塔所深深震撼,這些經歷與隨行攝影師梅爾所拍攝的一系列照片最終刊載于《去拉薩及其遠》一書中。上世紀六十年代,丹薩替寺被毀,而圖齊團隊所留下的這些照片則成為丹薩替寺多門塔唯一的影像資料。而寺院被毀之后另有三百多尊造像在遺址處出土,散見于西方的各大小公私博物館、私人收藏、藝術市場和拍賣會上的丹薩替寺或者同時期丹薩替寺風格的造像大約有100多尊。且多為天王、女性護法神、或者建筑構件,但只要是源自丹薩替寺的作品在藝術品市場一直受到全球造像愛好者的關注。同出于丹薩替寺的造像可參考北京保利2017年6月7日Lot 5816 西藏14-15世紀大隨求佛母,成交價RMB34,500,000。 普巴金剛又名橛金剛,為寧瑪派大瑜伽續中的意事業續,其教法為蓮花生所傳入西藏,后來分別傳給赤松德贊、依喜措嘉和那南多杰敦珠等人,形成國王、佐摩、那南等三種不同的伏藏傳承。雖大多為寧瑪派所傳,但薩迦派也有直接傳自蓮師弟子的傳承。普巴金剛因傳承不同而有很多種不同造型,最常見為三面六臂獨尊或雙身的造像。由于修此法的除障和事業成就特別顯著,因此各教派的密教行者都頗為重視。 此尊普巴金剛有著丹薩替寺造像的典型樣式,臉型寬大,面部飽滿,杏仁狀的大眼傳遞出強烈的宗教力量,軀體四肢粗壯,銅質精煉,鎏金厚重,周身鑲嵌各色寶石,鑄造工藝極為精湛,是尼藏藝術風格的絕佳代表。其背后可見用于固定塔身的構件,由此亦可判斷此尊普巴金剛應確定無疑出自扎西戈芒佛塔塔身之上,而非受丹薩替寺影響之造像風格,且位置就在塔身七層的最上兩層,即金剛界曼荼羅,殊勝難得。其出自美國著名作家與詩人John Goodwin,為數位美國重要私人收藏家遞藏,并數次參與美國重要佛教美術展覽,來源清晰,流傳有序,藝術性與宗教性并重,極為珍罕。 參考資料: 1.黃春和,《藏傳丹薩替造像風格初探》,2009年; 2.黃春和,《丹薩替寺的歷史研究》,2016年; 3.Giuseppe Tucci,To Lhasa and Beyond,1956年; 4.Olaf Czaja、Adriana Proser,Goloden Visions of Densatil-A Buddhist Monastery,2014年; |